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居然不在中国?
你敢信吗?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居然不在中国,而是在美国的熊猫快餐。2023年营收就突破了59亿美元,相当于420多亿人民币呀,门店突破了2400家。一道招牌陈皮鸡一年能卖出5万多吨。在《生活大爆炸》《吸血鬼日记》《老友记》等等热播的美剧里面,熊猫快餐频频出镜,俨然是中餐文化出口的代表。
但是奇怪的是,几乎所有吃过的华人都觉得非常难吃,极其不正宗,老板甚至放言绝对不在中国开店,理由也很直接,中国人吃不惯。
看看熊猫快餐的菜单,估计大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。什么麻婆草莓豆腐、巧克力小笼包,还有左宗棠鸡、李鸿章杂碎,就别说吃了,咱听到都会犯嘀咕,这菜到底是创新啊还是魔改呢?为什么老外吃得上头,中国人却直呼离谱呢?这家连中国人都没有吃过的中餐品牌到底什么来头呢?又凭什么成为美国人最爱的中式快餐呢?
故事要从熊猫快餐创始人程正昌说起。上个世纪70年代,程正昌与父亲程明才移民到了美国,在加州开了一家叫做聚风园的中餐馆,梦想靠手艺在美国立足,结果很快就被现实给打脸了。
开业第一个月,营业额才1万多,连房租和工人工资都不够。程正昌本身也不是厨师,而是数学硕士出身,他逻辑缜密,擅长分析,很快也就找出了问题的所在。
中餐虽然精致讲究,但是对美国人来说不好吃。美国人吃饭讲究高效加重口味,菜单要简单,口感要酥脆,酱汁要浓,出餐速度要快,而传统中餐菜名难记,味道偏咸偏辣,流程慢,服务繁琐,在美国完全是踩错了节奏。程正昌就顿悟,中餐要走出唐人街,就必须快餐化加本土化。
1984年转型的机会来了,那一年,中国借给洛杉矶两只大熊猫,在全美掀起了熊猫热。程正昌敏锐抓住这一文化符号,把飓风园改名为熊猫快餐,以熊猫这一友好可爱的中国符号为品牌,开启了中餐美国化的改造实验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那些被中国人吐槽离谱的菜品其实全部出自正宗中餐大厨之手。程正昌的父亲程明才是著名的淮扬菜大师,李安电影《饮食男女》里那个手艺逆天的老爹,原型就是他。
有这么一位超级大厨坐镇把关,熊猫快餐在菜品开发上大刀阔斧。1987年,熊猫快餐推出了第一道爆款陈皮鸡,酸甜微辣,很戳老美的味蕾,首年就卖出了1000吨,让熊猫快餐在一年之内开出了5家分店,营收暴涨10倍,而这只是熊猫快餐成功的起点。
要成为连锁巨头,就必须解决中餐的致命伤,口味不稳定不统一。传统中餐靠厨师手感,一道宫保鸡丁,10个厨师10种味道,这对连锁品牌是灾难性的。这个时候,程正昌的妻子,电气工程博士出身的蒋佩琪站了出来。她用工程师思维对厨房进行了工业化改造,每一道菜都定制标准菜谱卡,从配料比例到炒菜时间、锅温顺序全部量化,保证谁来炒都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味道。
此外,熊猫快餐还成为了美国最早一批引入电脑管理系统的餐饮品牌,通过会员数据、消费偏好分析,调整菜品上线节奏与口味调整,将食材浪费控制在了1%以内,单店人力成本比传统中餐厅低了40%,出餐速度却快了3倍。这对人工高昂的欧美市场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为了让美国人爱上中餐,熊猫快餐在细节上更是费尽心机。比如菜名,左宗棠鸡、李鸿章杂碎,听起来很怪,但是却借着历史人物增添了东方文明的神秘感。考虑到70%的美国人不会用筷子,他们甚至还设置了镊子式的教学筷子,让第一次来吃的美国人也能够轻松上手。
在开店选址上,熊猫快餐也是反其道而行之。一般中餐厅扎堆唐人街、华人社区,而熊猫快餐偏偏要开在白人区、黑人区、拉丁裔社区、大学城、购物中心,彻底避开华人。数据显示,如今熊猫快餐80%的顾客都是非亚裔美国人。程正昌直言,“我们只赚外国人的钱”,这种去中国化的策略,让熊猫快餐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。
从一个连房租都快交不起的小餐馆,到连续多年荣登全球富豪榜,程正昌一家用40多年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中餐的麦当劳帝国。有人说他的中餐是创新先锋,也有人说他是文化的妥协品。对此,你怎么看呢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小米YU7提车车主称挡风玻璃出现“测试车”静电贴痕迹,小米高管致歉:可擦除,已改良静电贴
男孩被爷爷奶奶带大,17年来从未吃过蛋糕,刻苦学习以679分考入国防科技大学
小米推出米家便携充气宝:2000 毫安时电池、150psi 气压,159 元
王腾因泄密被小米辞退,入职小米9年,曾被网友称为“爆料大王”,最新回应:接受该有的代价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京东方预计今年向苹果供应200万至300万片iPhone 17 Pro用OLED面板